小黄庄前街2号院有些“特别”——小区挂的责任公示牌显示,其责任单位在东城区,监督单位却是朝阳区的街乡。居民说,公示牌背后反映的正是小区面临的基础设备设施严重老化、物业管理缺失等痛点问题。面对居民诉求,两区都有详细的回复意见书,但对比发现,洋洋洒洒的文字中,核心内容只有四个字——“责在对方”。
记者调查了解到,多年来两区的确为这个小区做了不少工作,可一旦涉及跨区协调的事,难度就陡增。居民迫切希望两区的相关职能单位和部门能够搁置争议,齐抓共管,让小区面貌尽早换新。
居民关心的“三件大事”难推进
4月15日,记者再次来到小黄庄前街2号院,这是今年以来的第3次探访了,对比前两次,目之所及,问题几乎都没有明显改观。小区里虽然设了停车区,可居民的车停得横七竖八,想出的出不去,想进的进不来;虽然架设起专用的晾衣架,可晾衣架被车挡着、被垃圾堵着,能用的所剩无几;走进非机动车存车棚,脚下满是杂物,头上满是蛛网般杂乱的线缆……整个小区呈现出“有设施无管理”的景象。
该小区共有3栋居民楼,走进居民此轮投诉最集中的2号楼,正如居民所说,大量楼梯台阶坑洼破损,甚至裸露出了钢筋和石子料,楼道的墙皮也大面积开裂脱落。“这是表面能看见的问题,看不见的还多着呢!”说起小区存在的问题,居民们打开了话匣子:“管道严重老化锈蚀,不仅家里冬季温度不达标,出现紧急情况,抢修都很困难。”有人回忆起刚过去的供热季说,小区连着爆管三次,跑冒滴漏更是不计其数。眼看着今年汛期快到了,一些居民又开始担忧房子漏雨的问题,年年漏年年修,一直没有彻底的解决办法。
有居民总结说,大家关心的事主要就是三件:小区陈旧的设备设施亟待更新;迫切需要规范的物业管理服务;老人们更盼着小区进行适老化改造,尤其是希望老楼能够加装电梯。但让居民们一次次失望的是,这三件大事无论哪件都很难推进。
两份答复内容相反看晕居民
推进到底难在何处?记者调查发现,无论是老旧小区综合整治,还是引进社会化物业管理单位,抑或是老楼加装电梯,按照相关法规政策的要求,都离不开属地街道的牵头以及产权单位的配合,这就意味着,朝阳区和东城区在解决这一连串的难题上需要密切配合。然而,正因为涉及跨区,当居民提出诉求后,收到的两份意见书内容却截然相反。
仅以居民提出的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诉求为例,朝阳区和平街街道给出了明确的意见,认为小黄庄前街2号院1号楼及2号楼的产权单位为东城区住建委,根据《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手册》要求,属地街道已发函至东城区住建委,要求产权单位落实主体责任,为该楼出具老旧小区整改方案并进行改造申报。
与之相反的是,东城区住建委提出,小黄庄前街2号院1号楼及2号楼共有住房170套,其中房改售房155套,直管公房仅剩下15套。所有房屋原产权登记在东城区房地产管理局名下,历经几次机构调整,该单位已经撤销。且根据《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标准与技术导则》要求,各区人民政府才是本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的责任主体。
“引用的政策法规不同,意见也截然不同,都说是对方的事。两个区不能商量好了再给我们反馈吗?”两份意见书着实把居民弄糊涂了。
出现紧急情况靠属地街道兜底
不仅“大事”难办,平时的零修小补也不方便,多数问题只能依靠属地街道兜底。生活在朝阳区,却要时刻了解东城区的情况,这是小黄庄前街2号院居民生活的常态。
1、2号楼和3号楼分别是东城区两家单位的原家属楼。涉及居民诉求,诸多单位的名字让人犯晕:东城区住建委、东城区房地产管理局、东城区京诚集团、东和房屋管理有限公司等等。这些以“东”开头的单位谁隶属于谁、有着怎样的历史沿革、有问题该问哪家,居民根本弄不明白。
在朝阳区给居民的意见书中有这样一句话,东和房屋管理有限公司是房屋管理单位,行使物业职能。居民也普遍认为,该公司就是小区的物业。所以对这家物业,居民诟病不少,“它属于东城,在我们小区根本没有办公地点,要是赶上急茬儿,打电话找人需要远道而来,更多还得靠我们属地的街道来应急兜底。”
去年,小区的物业管理就出现过紧急情况。朝阳区和平街街道小黄庄社区党委书记赵冰告诉记者,2号楼一直由东和房屋管理有限公司向居民收取采暖费,并由煤矿文工团负责供热,该公司与煤矿文工团签有供热合同。当年8月,东和房屋管理有限公司发函终止供暖合同。函件中显示,2号楼经过房改售房,房屋产权人和房屋使用人已是各户居民。因此,东和房屋管理有限公司不再负责采暖费用收取和采暖设施维护工作。与此同时,该公司也终止了小区的垃圾清运工作。
“物业能说弃管就弃管吗?”当时,这一问题不仅引起了广大居民的不满,就连社区也措手不及。赵冰说,如果都是朝阳区内的单位,涉及机构改革或者资金等各方面的问题,怎么也能提前知晓或者有所耳闻,至少能有个准备,但东城区的情况无法第一时间掌握。
为了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,属地街道承担起了更多物业应履行的职责。包括协调供热单位继续保障供热工作,发生跑冒滴漏等紧急情况时协调抢修,协调第三方公司承担垃圾清运工作,解决小区内、楼内临时需要的零修小补等。
居民们对“物业”不满,希望能引进新物业,但记者向东城区相关部门了解情况后得知,“东和”并不是小区的物业。据介绍,东和房屋管理有限公司的前身实际上是房管所,之所以起名“东和”,是因为它是东直门房管所与和平里房管所的统称,负责小区的直管公房。根据东城区住建委在意见书上提到的情况,小区1号楼及2号楼的直管公房仅剩下15套。因此,“东和”在小区行使的并不是物业管理职能,而是产权管理职能,小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物业管理单位。
跨区协调难亟待创新解法
梳理过去的协调过程记者发现,为了解决小黄庄前街2号院的各类难题,朝阳区和东城区都在努力,两区各相关单位也多次召开协调会。但是,参会同志一旦有做不了主的问题就需要回去“再咨询”“再请示”,甚至需要让市级层面“再协调”,等待下一次协调会或许才能得到答复。几番咨询、请示,问题便一拖再拖,至今没有结果。
而且,有的问题即便能定下解决的“大方向”,后期也难落实。以解决小区供热问题为例,2023年召开的协调会不下5次。去年10月27日,和平街街道办事处向小区产权单位及东城区各相关单位发函。函件内容显示,街道希望确认各产权单位是否放弃小区的供热管线权益,如果选择放弃,街道可以协调朝阳区城管委接手相关工作。但街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属地至今未收到回函,放与不放的态度并不明确。
居民也翻阅了多种政策文件,认为各类文件中提法虽有差别,但属地与产权单位都不该是“旁观者”。他们建议在跨区解决难题效率低的情况下,能否由市级层面牵头,组织协调两区共同解决居民的各类诉求。“或者在机制上进行创新,将小区的产权及各项管理工作统一划拨到一个区,从根本上解决跨区协调难的问题。”